淮河流域污染頻發折射流域治理難題
淮河流域污染頻發折射流域治理難題
“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這是在有關淮河的作品中引用最多的一句民諺,這句民諺生動而形象地概括了淮河流域人民安居自得的情形。
淮河流域日益嚴重的水污染早已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主管淮河水利的淮河水利委員會,早在1978年就制定了《淮河流域水源防治污染規劃要點》,同時進行水質監測網絡建設。
而在1994年6月15日,由原國家環保總局、水利部和河南、安徽、江蘇、山東沿淮四省共同頒布《關于淮河流域防止河道突發性污染事故的決定》。這是我國大江大河水污染預防的第一個規章制度。
淮河污染治理20多年,污染還在繼續。今年5月,媒體相繼披露淮河蚌埠段污染事件,將淮河流域污染再次推到風口浪尖。《小康》記者在安徽蚌埠市實地探訪發現,部分工業企業偷排污水現象嚴重;農村面源污染已成為淮河流域一個重要污染源。據了解,淮河流域耕地面積占全國的1/6,是我國主要的產糧區,流域內農業生產中農藥、化肥的使用量很大,其污染也相對較重。
有關專家指出,淮河是高度人工控制的流域,流量的大小直接影響著水質的好壞。由于目前淮河生態系統十分脆弱,抗御污染沖擊的能力很弱,加之農村面源污染的治理難度較大,因此,淮河流域主污染防治將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淮河治污任重而道遠。
舊污未去,新污又來
2011年,安徽省蚌埠市仇崗村曾吸引了世界目光。一部記錄該村村民與當地一家化工廠抗爭歷程的環保題材紀錄短片《仇崗衛士》入圍當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獎提名。
《仇崗衛士》講述了蚌埠農民張功利與化工污染企業抗爭的故事。張功利本來是一個農民,耕田、種菜、喂豬,忙于生計,生兒育女,然后慢慢老去。是化工廠的出現,打破了這一自然進程。2004年,三家生產有機化工品的化工廠落戶安徽省蚌埠市仇崗村,其中最大的一家化學有限公司,排放的工業污水浸漫張功利的自留地,導致后者顆粒無收。由訴訟索賠受挫,到自學法律繼續上訴而無果,張功利開始了一段他自己也始料不及的歷程。
經過張功利的不懈抗爭和媒體披露,2009年4月,化工廠著手搬遷,撤出仇崗村。
但《小康》記者事隔多年后來到仇崗村,發現村莊仍不得不面對依舊慘淡的現狀:光禿禿的泥土寸草不生,只有枯死的樹立在圍墻邊;地面上像是附著一層薄霜,呈現出淡淡的白色;圍墻根部的一小塊水洼,里面的水泛著暗紅色和淡淡的刺鼻腥味……
雖然化工廠已搬離了6年,但其廠區至今一直沒有正常生長的植物,和周圍的雜草叢生形成鮮明對比。
蚌埠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位于仇崗村的蚌埠九采羅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和族光兩家化工廠依法關閉后,兩家企業開始組織力量對廠區明顯受污染的土壤進行清理,疏通廠區內的雨水排水系統,確保廠區全部雨水能夠通過城市管網進入污水處理廠處理。
但是,幾年過去了,環境修復效果卻微乎其微。在仇崗村村民仍在掙扎的同時,更多村莊也開始面臨環境被污染的類似境地。
6月中旬,《小康》記者探訪安徽蚌埠市境內的淮河支流三浦大溝和沫沖引河發現,河水呈深褐色,漂浮著大量死魚。附近的三浦村村民告訴記者,河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是附近工業園區治污最后一道防線的污水處理廠建設出現諸多問題,嚴重影響附近村民的農業用水和生活用水。安徽省環保廳已督促淮上區環保局盡快解決污染問題。
在附近一些化工廠旁邊的溝渠中,記者看到漂著黃褐色油污,或者繁殖了大量綠色藻類占滿水面,溝段發出刺鼻氣味。這些溝渠部分可以直接排到三浦大溝內。
三浦村村民告訴記者,當地的農民世代用這兩條河的水直接灌溉,但是現在卻不得不從別處挑水灌溉。“早在四五年以前沫河口工業園區正式建成以后,這兩條河就開始發臭,水質變得越來越差。大概是去年開始,用河水澆灌的小麥生長出現了異常,很多麥粒只長空殼。不僅是小麥,水稻用河里的水灌溉也明顯減產。”
受到影響的不僅僅是農業生產。村民的飲用水四五年前井深只有18米,現在即使打到60多米,井水還是有一股難聞的味道,水燒開以后還黏乎乎的。沒辦法,大部分村民只能在家中添置了凈水器。
“這幾年來,村里很多村民得了癌癥去世,都說與水的污染有關,現在我們天天活在恐慌中。”幾位村民說。
《小康》記者了解到,2013年7月,《淮河流域水環境與消化道腫瘤死亡圖集》出版,作為“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淮河流域水污染與腫瘤的相關性評估研究”成果的一部分,該圖集首次證實癌癥高發與水污染的直接關系。
淮河流域因水污染導致出現“癌癥村”的消息備受關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原副主任楊功煥表示,經過近8年調查,可以確定淮河是污染最嚴重、持續時間最長的地區,是消化道腫瘤死亡上升幅度最高的地區,其上升幅度是中國腫瘤死亡平均上升幅度的3倍至10倍。
“長期在這里生活,我們也意識到河水污染的危害,我們曾多次找到鎮里縣里反映情況,因為我們村屬于五河縣管轄,上游沫河口工業園區歸蚌埠淮上區管轄,所以此事一直沒有結果。每當聽說村里有人患病,村民們都擔心自己會不會成為下一個。我們做夢都想早點逃開這污染。”三浦村72歲的村民李玉告訴《小康》記者。
淮河支流污染原因何在?
六月的艷陽天下,沫河口工業園區的幾家化工企業車間在忙碌地生產。一家企業的負責人告訴記者,整個工業園區所有的化工企業排污管網均沒有進入污水處理廠處理。“一般都是先存放在廠區污水池內,如果剛下過雨或者污水池已滿,只能選擇偷排到淮河支流三浦大溝。”
蚌埠市淮上區環保局局長陳永進接受《小康》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沫河口工業園區內入駐在產企業50余家,化工企業27家,其中有10家涉水企業,主要是精細化工行業和高新技術行業的工廠。
“企業產生的廢水經預處理后排放到沫河口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再處理達到廢水綜合排放一級標準后,最終排入三浦大溝,通過淮河閘入淮。”陳永進局長說。
對于這一說法,當地農民并不認可。“三浦大溝是引淮河水澆灌農田所用,由淮河流域經工業園區進入五河縣境內,河水污染主要原因是工業廢水所致。”
為了探明原因,《小康》記者來到沫河口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發現污水處理廠大門緊鎖。廠區內一位留守人員告訴記者,處理廠正在施工,還沒有運營,處于停產狀態。
那么,現在在產的企業污水究竟如何排放呢?幾經周折,記者聯系到負責承建污水處理廠的項目施工方,工程公司負責人向《小康》記者表示,沫河口污水處理廠原屬蚌埠市五河縣建設投資的項目,該項目主要建設資金來自世界銀行的貸款,俗稱世行項目。該公司在2010年與五河縣建設投資公司簽訂了沫河口污水處理廠施工合同,但在2012年底,因當地配套資金緊張及配套污水收集管網不能到位等問題,在污水廠施工結束即將驗收時,一直不予驗收,一直拖到2013年6月份該處理廠劃歸到淮上區管轄,由蚌埠河北新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具體負責。
“換了管轄單位后,我們多次發公函要求驗收,均沒有回音。現在修好的污水處理廠一直在停產狀態。別說污水處理了,根本沒有運營。”上述人士表示,“當時污水收集管網工程由另一家當地企業施工,也一直沒有正常施工,到污水處理廠工程提請驗收時,管網做了一半左右,處于停工狀態,所有企業與污水處理廠連接的管網到2014年底根本沒有建成。管網工程也是世行貸款項目,有關項目進展可向世行現場監管人員了解請款記錄,結果就一目了然。”
據《小康》記者從淮上區了解到,蚌埠河北新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孟新還兼任淮上區政協副主席,記者聯系上孟新董事長要求就污水處理廠未運營的原因進行采訪時,被拒絕。2015年4月28日,安徽省環保廳已經對上述污染事件發生地沫河口工業園區進行掛牌督辦,并指出管網建設嚴重滯后、河溝水環境質量較差、存在環境風險隱患等問題。
安徽省環保廳在通報沫河口工業園區污染問題時表示,沫河口工業園區未建設污水收集和雨水管網,工業廢水不能通過管網進入園區污水處理廠處理,生活污水和初期雨水直接排入三浦大溝,最終進入淮河。大部分涉水企業均通過槽罐車將廢水運輸到園區污水處理廠和蚌埠市第一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廢水運輸過程中存在監管盲區和不確定因素,造成很大風險隱患。
其中,位于安徽蚌埠市淮上區的淮河支流三浦大溝、沫沖引河受到近旁沫河口工業園區的污染。水中的氨氮和化學需氧量等指標均為劣V類標準,嚴重影響淮河水環境。所謂劣V類水的主要指標是每升水中氨氮含量超過2毫克,化學需氧量超過40毫克。劣V類水質確實無法再用于農業生產。
“區政府高度重視并于5月中旬專題召開會議研究具體整改方案,決定通過開展環境綜合治理和完善園區雨污水管網,努力做到‘清污分流,雨污分流’,實現園區企業廢水通過新建管網排入污水處理廠,做到達標排放。”陳永進表示。
陳永進局長說,因為污水處理廠中標企業在建筑管網的過程中種種原因,重建管網的事情一直擱置。淮上區環保局接手該項目后,一直在積極與相關部門溝通,希望能夠盡快完成管網建設。但是,資金的籌措同樣困難,因此一直拖到現在。
流域污染治理困局
公開資料顯示,沫河口工業園始建于2008年,初期投資15.8億元,占地10平方公里左右。按照規劃,應有一座耗資6000萬元的日處理能力2.5萬噸的污水處理廠。該處理廠應該負責所有排放污水企業的污水處理。
但目前,該處理廠的處理能力只是由最初的每天300噸提升到每天600噸,一直無法達到規劃要求,每天有100多噸的污水需要運到蚌埠市第一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而從工業園到第一污水處理廠有近30公里的路程。
提起污染問題,一園區內企業負責人也是滿肚子的苦水:從他們入駐園區以來,政府承諾的排污管網就一直沒有接入工廠。廠區的設計又沒有排污口。因此,他們只能在污水于廠子里進行自行處理后,進行罐裝,再運到廠外的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這樣不僅增加了工廠的費用,在運輸過程中存在的溢灑現象也會污染廠區內的環境,增加二次清理的成本。如果他們處理不力,還會遭到環保部門的處罰。
淮上區環保局給安徽省環保廳的報告顯示,沫河口污水處理廠將于8月25日開始運行。但處理廠項目施工方表示,現在還沒有驗收,地下管網沒有鋪設,很難在上述期限截止時開始運行。
當地有些村民質疑,為什么淮上區環保局沒有及時發現污染問題,等到省環保廳通報之后才進行徹查。省環保廳的通報中也提到,當地環保部門在監管過程中存在盲區和大量不確定因素。陳永進局長無奈地說,沫河口工業園區完全依靠淮上區環保局6名在編人員的管理,其中經驗豐富的員工并不多。人力的短缺讓自己部門實在無力做到嚴密監控每一家企業。
5月19日,淮上區環保局聯合財政局等部門共同制定了沫河口工業園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方案。方案中要求,園區內未建成的雨、污水管道在7月15日之前建成并投入使用,實現污水全部通過管網接入園區內的污水處理廠。對污水處理廠內目前損壞的中控監控平臺、進出口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等進行重新安裝,增加必要的監測儀器和人員。為了更好地應對日益增加的污水處理需求,污水處理廠的日處理能力將增加到每天2100噸,將園區內的生活污水也納入處理范圍。在資金投入方面,僅污水處理廠的升級改造就將花費450萬元,加上管網建設的投入將超過500萬元。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水利專家表示,淮河整治之前之所以效果不佳主要有兩點:首先是地方保護,這是造成淮河流域污染反彈的主要原因。流域內各級政府“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的現象還很普遍。另外是資金投入不足,治污工程建設滯后。淮河“十五”計劃投資完成率僅占33%,個別省份甚至不足20%。污水處理廠建設緩慢,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低。“50年到100年內能夠治理成功就很不容易了,要治理淮河必須先做好以上兩點。”
治理流域污染的環保問題一直很復雜,需要多方努力和資金投入。
自1995年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流域性法規《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暫行條例》頒布,淮河治污至今已近20載。經過多年努力,其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然而,與國家提出的治淮目標仍有較大差距,部分支流污染依然嚴重,水生態現狀不容樂觀。
2011年,淮河水利委員會曾對淮河干流和洪澤湖開展了為期一年的水生態調查監測,完成的健康評估顯示,淮河流域一度污染嚴重,水生生物環境受到破壞,魚類多樣性明顯下降。
事實上,為了治理淮河污染,國家投入了巨額資金在淮河流域投資建設了多個污水處理廠。但是一些污水處理廠建成后,因為各種原因處于閑置狀態。
因揭開淮河治污達標的大謊言而成為全國聞名的“淮河衛士”的霍岱珊向《小康》記者表示,當地群眾對污水處理廠的意見非常大,認為污水處理廠處理的水不合格,處理量也不夠。他說:“好多人認為污水處理廠拿了國家的錢,沒有發揮那么大的作用。”
“不少企業直接排污,一些村民因水污染致病。污水處理廠卻成了擺設,因污染而生病的病人絕望的眼神讓我永遠無法忘卻。”霍岱珊說。
原標題:淮河流域污染頻發折射流域治理難題
來源:《小康》 作者:郭煦 揚州君昊電氣 www.jfgyc.cn 轉載此文。
- 上一篇:河西走廊風、光電裝機量再擴容 酒泉至湖南特高壓同步上馬 2015/7/6
- 下一篇:光伏融資博弈論之中建投樣本:30億規模專攻細分電站 201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