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建設“沉寂”三年重開閘 將吸引萬億民資
核電建設“沉寂”三年重開閘 萬億民資“蠢蠢欲動”
沉寂多年的核電建設,將有望進入到全面加快的時期。
不負外界期望,一直被拒之門外的民資,終于有機會分食這塊巨大的蛋糕。業內人士預測,“覬覦”核電領域的民資規模高達萬億之巨。
據國家能源局核電司司長劉寶華介紹:“核電的發展主要依靠國有資本,今后在核電站的建設要向民間資本、社會資本開放,只要符合國家的核安全管理要求,都可以進來。”
毫無疑問,核電建設為“涌動”的萬億民資帶來投資的利好,同時,即將啟動的一批沿海核電工程也將為國內核電制造商們帶來巨大商機。
核電建設重啟
“重啟核電項目正在進行最后的研究準備,而沿海核電項目是清潔能源工程包的重要內容。”
12月5日,在國家發改委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改委核電司司長劉寶華向外界宣布。
一段時間以來,是否從新啟動停滯的核電建設,一直是中央及國務院相關部門激烈討論的話題。
自2011年福島核電站事故后,我國的核電建設戛然而止。為了保障核電的安全,我國開展了全國核電領域安全系統檢查,對在運核電機組進行了技術安全改進,同時暫停了審批核電項目。
在經過了近一年的檢查后,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關于全國民用核設施綜合安全檢查情況的報告》。
而“綜合安全檢查報告”表明,我國核電事業雖然起步較晚,但在核電廠設計、建造和運行方面較好地吸收了國際成熟經驗,具備一定的后發優勢。運行核電廠基本滿足我國現行核安全法規和國際原子能機構最新標準的要求,具備完備的應對設計基準事故的能力,也具備一定的嚴重事故預防和緩解能力,安全風險處于受控狀態,運行核電廠的安全是有保障的。
同時該報告認為:“我國在建核電廠基本滿足我國現行核安全法規和國際原子能機構最新標準的要求,在選址、設計、制造、建設、安裝和調試等各環節均實施了有效管理,質量保證體系運轉正常,工程建造滿足設計要求,總體質量受控。”
這份“綜合安全檢查報告”是2012年6月15日,國家環保部在其官方網站公布的。“雖然我國的核電設施安全絕對受控,但出于各種考慮,過去的兩年多時間里,是否重啟核電建設一直在進行嚴肅的論證。”國家環保部一位官員向新華能源表示。
“日本福島事故之后,中央和國務院果斷采取措施,暫停了新的核電項目的審批。最近,中央和國務院對核電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采用國際最高的安全標準,確保安全,在這樣的前提下啟動沿海地區新的核電項目建設。”國家能源局核電司司長劉寶華介紹說。
據了解,核電建設的重啟主因是來自國家核電建設的總體規劃。因為就在近日,國務院印發《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明確了到2020年,核電裝機容量達到5800萬千瓦,在建容量達到3000萬千瓦以上。
除了長遠規劃,還有中央對我國核電技術有了足夠的信心。“從全世界范圍來看,核電的發展正在由二代向三代轉變,中國正在由核電大國向核電強國升級。”劉寶華表示,我國自主設計的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已經通過國家能源局和國家核安全局聯合組織的設計審查。
借民資撬動投資
“過去核電的發展主要依靠國有資本,為了落實中央的要求,我們要進一步發展混合經濟,使核電的發展資本構成更加多元化,優化資本結構,也優化它的管理,促進核電更好地健康發展。”國家發改委核電司司長劉寶華表示,要在核電站的建設當中,向民間資本、社會資本開放。”
事實上,在此前的多年時間里,雖然呼聲不斷,但由于各方面原因,核電建設一直是民間資本的禁區。
據新華能源了解,2010年5月13日出臺的《國務院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為民資打通“任督二脈”,加快進入核電建設領域形成了有力政策支撐。
隨后,國家能源局出臺的《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一步擴大能源領域投資的實施意見》提出,“支持民間資本以多種形式參與水電站、火電站,以及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發電項目建設,參股建設核電站”
全國工商聯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莊聰生為此感嘆說,這不僅在內容上突破了此前民間投資的“禁區”,必將在更高層次上激發民間投資活力,有效地撬動民間資本的力量。
據了解,目前我國運行核電機組21臺,裝機容量1902萬千瓦,在建核電機組27臺,裝機容量2953萬千瓦,在世界在建機組數量上排第一位。但核電裝機占我國電力總裝機的比重不到2%,遠遠低于全世界15%的平均水平。
國家發展改革委秘書長李樸民透露,我國已將沿海核電工程列入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包,將采用國際最高安全標準,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啟動一批沿海核電工程。
這釋放出我國即將在東部沿海地區啟動新的核電項目建設的積極信號。
投資規劃雖然龐大,但我國的現實情況是,目前僅有中核、中廣核、中電投三家企業參與核電建設。
核電利潤豐厚,但僅靠幾大企業自身盈利顯然無法滿足未來核電產業的資金需求。
不可否認,核電建設投入規模大、周期長,所需資金普通民企難以承擔,但核電盈利前景廣闊,對民資極具吸引力。
事實上,我國的民間資本一直以“海量”自居,大量民間資本缺少的只是高質量的投資項目。僅以浙江為例,調查顯示,該省民間資本規模高達1萬億元,如今放開民資壁壘后,不僅可以為我國核電建設提供新的資金來源,也將為巨量、又到處涌動的民資帶來投資契機。
核電設備制造商的春天
“核電核能內需重啟,外需出海空間大,且民間資本參與推動下,核電核能將是2015年主題投資的重要組成。”核電建設的重啟,加上民資的涌入,核電建設及相關產業鏈也開始被業界普遍看好,方正證券表示,核電設備將充當大國高端裝備出口重任等預期推動下,核電核能將是2015年主題投資的重要組成。對此,該機構建議股民關注核島、常規島設備提供商。
但事實上,由于近兩年來核電項目的停批,我國的核電裝備制造業一直處于“寒冬期”,生產大于需求。
隨著國家對核電建設的開閘,核電裝備制造商們已經看到了春天的希望。
“我們終于要熬過了這個艱難的冬天。”有配套產業的制造商向新華能源表示:“作為一種技術成熟還可以大規模進行生產的安全、清潔型能源,核電在我國的遠景規劃中必將有更大的發展空間,那么我們作為配套設施的制造商也必然會迎來高速的發展期。”
“可以預計,與核電建設相關的整個核電產業也將加快發展。”浙江省核學會理事長徐步進斷言,從長遠分析,產業的發展潛力對于核電國產化之路以及相關企業的發展都將是不容忽視的。除核電建造前的市場外,核電建成后的運行期內,設備的大修和日常維修都需要各種服務,如某些輔助設備的更換,檢修物件、消耗材料的提供等等。
而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核電辦主任許連義表示,現在各家企業對于核電設備制造都很積極。“不完全是利潤的原因。核電設備生產具有高技術性,只有批量生產才有效益”。“企業更多地是把制造核電設備看作一個機會,借此證明自己的設備制造能力。
而國家發改委核電司司長劉寶華則表示,以往核電發展主要靠國有資本,未來將引入民間資本加快核電建設。只要符合國家的核安全管理要求,都可以進來。另外,在核電上下游相關產業,國家也會制定相應措施,促進產權多樣化。
本則新聞不是揚州君昊電氣原創稿件,來源出自中國電力新聞網的稿件,版權均歸中國電力新聞網所有。
- 上一篇:君昊真空度測試儀測試原理是什么? 2014/12/10
- 下一篇:君昊介質損耗測試儀工作原理及注意事項 2014/12/8